3 投稿须知
3.1 文稿应论点鲜明,论证确凿,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,文字精炼,文理通顺。论文包括题目、作者和单位、邮编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中图分类号、正文(图、表、照片)、参考文献等。
3.2 来稿请附第一作者的单位介绍信。勿一稿两投,或抄袭别人稿件。请自留底稿。当收到初审通过通知后,请将投稿打印件、单位介绍信、基金项目批准文号的复印件和50元审稿费一起寄往编辑部,收到这些相关资料后才能进入专家审稿流程。审稿周期1~3个月,作者如另有要求,请与编辑部联系。编辑部对来稿有删改权,来稿经审核后将返回作者修改,修改后将修改稿连同电子文档同时返回。凡要求作者修改的稿件请在半个月内寄回。文章在本刊发表的同时也在中国学术期刊(光盘刊)刊出(作者如不同意请作声明)。
3.3 请作者寄发稿件的同时将处理费(每篇50元)通过邮局寄汇本刊。汇款单上请注明论文题目及第一作者姓名,对未收到处理费的稿件将不进入审稿程序。投稿者的姓名、地址、邮编、电子邮箱及联系电话务必在稿件上写清楚。文章刊出后,我们会寄两本期刊给第一作者。
4 文稿的书写格式
4.1 文题 题名要简明确切,能反映文稿的中心内容,一般限20字。尽可能不用代号和缩写,中、英文文题必须一致。属各基金课题的文章,须在首页末左下角说明项目和编号。
4.2 作者 文稿作者不宜太多,限直接参加研究者,应对全文的内容负责,并能回答文中的问题。作者之间用“,”分隔,不同单位作者在右上角用1,2,3……标出,在其单位的左边相应标出1,2,3……。工作单位应写出省市名称和邮编。英文摘要应在邮编后加国名。其中,作者的汉语拼音采用姓前名后,中间空格,姓全大写,复姓应连写,名的首字母大写,双名中间加连字号,姓与名均不缩写。
4.3 摘要 中、英文摘要均采用结构式摘要,即明确列出四个要素:目的(OBJECTIVE)、方法(METHODS)、结果(RESULTS)、结论(CONCLUSION)。英文摘要的题名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和关键词应与中文一致,英文地址应采用单位统一对外地址,力求用词、语法、拼写含意和逻辑准确,成文后最好请有关专家修改润色。
4.4 正文 层次分开,但不宜太细,只须“1,1.1,1.1.1”三层,层次序号后不用黑点,空一格。前言(引言)部分宜200字左右,概述本课题思路和国内外现状,并应明确提出本文目的。文中所用主要仪器、试剂、动物和植物应说明来源和规格。药名较长时,可用缩写,但需在首次出现时注明。不常见的药名,特别是新近上市的药名,首次出现时,注上英文名。凡文献已有记述的方法,一般可引用文献。对自己创新的方法,则宜详述。讨论应简练精辟,所得结果不管正负应符合实际,避免不成熟的论断。
4.5 计量单位和符号 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以国际单位制单位为基础的“法定计量单位”。有关量名称、符号应规范使用和书写。量符号均应使用斜体,如m(质量)、t(时间)、v(体积)、n(物质的量)等,且应注意某些希腊字母与拉丁(或英文)的区别。图、表中的量和单位应量符号在前,单位符号在后,其间加一斜线的方式表示。如λ/nm即表示以nm为法定单位的波长。单位符号前的数字最好为0.1~1×103间的整数或小数,避免使用分数,与单位符号间应留一个字符空隙。当过大或过小时,应改用适当词头中M,P或10n,10-n表示,但应遵守有效数和修约规则。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以mol•L-1、mmol•L-1、μmol•L-1、nmol•L-1、pmol•L-1等或g•L-1、mg•L-1、μg•L-1、ng•L-1表示,可用%、‰、比例(如1∶1×103)等相对数表示结果。当表示变动范围时,范围号“~”前后两数字中的%、‰。或10n、10-n均应同时写出,不能省略前者只写后者;其它各类百分浓度(v/v,w/v,w/w)的单位g/dl(g%)、mL%(vol%),当量浓度(N)、克分子浓度及其单位M、nM、μM,微量物质含量的pm、pphm、ppb等均停用;组合单位中表示相除不用斜线,而用居中圆点和分母右上角加负号表示,如mol•L-1、mg•d-1等。放射性核数或元素符号均用正体且首字母大写,元素、离子或基团的化合价应标在右上角,数字在前、“+”或“-”在后,如mg2+,PO43-。
年龄和体重均须用实际测得的平均数±标准差( )表示。年份应写出全数不得省略,如1992年~1997年不能写作92年~97年。药物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要写明药品生产厂名和批号。
4.6 国际代号和缩写 应尽可能采用,如1秒为1 s,2分钟为2 min,3小时为3 h,4天为4 d,紫外UV,雌性♀,雄性♂,肌肉注射im,静脉注射iv,腹腔注射ip,皮下注射sc,口服po,灌胃ig等,尽量把1×10-3 g与5×10-5 g之类改写成1 mg与0.5 μg,国际代号不能用于无数字的文句中,如每天不写成每d。
4.7 图和表 凡能用文字说明的问题,尽量不用表和图。如用表和图,则文中不需要重复其数据。表、图要有序号,表格用三线表,图的尺寸宽为14 cm或7 cm,高5 cm左右。图中字母、数码须清晰、匀整、大小合适。表、图题和表、图中的文字以及表、图的注释必须中、英文对照。
4.8 参考文献 应以作者亲自查阅和借鉴过的公开文献为限,论著限8篇,综述一般不超过30篇。参考文献以近5年发表的文献为佳。尚未发表的文献、教科书和内部参考资料不作文献。文献的作者3人以下一并列出;3人以上,写出3人后,加“,等”。用单字母大写方式表示参考文献类型,专著用M,期刊文章用J,报纸文章用N,论文集用C,学位论文用D,标准用S,专利用P。
本刊文献格式规定如下,投稿者请以下列格式为准:
[期刊]作者.文章题目[J].刊名,年,卷(期):起页—止页.
[书籍]作者.书名[M或S].出版地:出版社,出版年:起页—止页.
[专利]专利申请者.专利题名[P].专利号.出版日期.
[学术论文集]作者.题目[C].论文集名.出版地:出版者,年:起页—止页.
4.9 文献标志码 共5种:A.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;B.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(科技)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(社科);C.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文章(包括领导讲话、特约评论等);D.一般动态性信息(通讯、报道、会议活动、专访等);E.文件资料(包括历史资料、统计资料、机构、人物、知识介绍等)。
4.10 中图分类号 凡具有文献标志码的文章应标识中国图书分类号。分类方法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(第5版)分类。多个分类号间用逗号分隔。
4.11 作者简介 文章的第一作者需要简介,内容为:姓名(出生年月),性别,籍贯,学位,职称,研究方向和Email地址。如需刊出联系电话,请说明。如需标明通信作者的,请在该作者右上角用星号标注,并列出通信作者的Email地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