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稿须知
1 基本情况简介
《建筑结构学报》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、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。主要刊登建筑结构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、试验研究和工程创新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,报道最新研究动态。读者对象为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和科研、设计、施工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科技工作者。
2 栏目设置
《建筑结构学报》所刊载的论文分为以下栏目:混凝土及组合结构,金属结构,地基基础及地下结构,其他结构(包括但不限于砌体结构、竹木结构、膜结构等),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。同时,设有灾害调查、结构抗风、结构抗震、结构抗火、结构加固、智能建造等专题。
3 来稿基本要求
来稿必须具有原创性,要求稿件内容实事求是,研究方法科学、合理,观测和计算精确,论点鲜明,论据翔实,文笔流畅,插图清晰。一般学术论文对摘要、引言、正文、结论的写作要求如下:摘要: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,应具有独立性、自明性,是一篇完整的短文。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,对使用方法、研究过程的简要介绍以及主要结论。摘要300字以上,英文摘要与之对应。
引言:1)对所研究内容的相关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,并指出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,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;2)直接提出所研究的问题;3)阐述该研究对工程技术或学科发展的贡献,对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;4)明确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;5)本文研究内容的简要介绍。
正文:对于综述评论类论文,主要针对本学科的具体研究方向,进行发展历史、研究现状的阐述,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,展望发展趋势;对于以理论研究或分析计算为主的论文,应说明基本假定、依据,对基本模型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结果,与已有研究成果的不同之处,依据基本模型展开分析,简要说明可能的工程应用前景;对于以试验研究为主的论文,应说明试验模型、试验设备和测试方法及其合理性,详细介绍支持试验结论的主要数据、对试验现象的机理解释以及试验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;对于以工程设计、计算为主的论文,应重点说明新结构体系/形式/材料等有别于传统方式的特征和设计关键,或对一般工程实践处理方式的改进,或一般工程设计中过去未引起注意的重要问题,等等,避免一般性工程介绍。
结论:是对主要研究结果、论点的提炼和概括,力求准确、简明、完整、有条理。在评价自己的工作时,要实事求是,应尽量避免使用“首次”、“领先”、“填补空白”等词语。
4 参考文献著录
参考文献应为作者亲自阅读、文中明确引用、公开发表或有案可稽的文献资料。参考文献全部列于文后,按文内出现的先后次序编号,在文中引用处右上角注明序号。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参见GB/T 7714-2015《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》。中文参考文献后著录原文献的英译文(若原文献没有英译文的可不著录),并在最后注(in Chinese)。如:
刘学春,张爱林,葛家琪,等.施工偏差随机分布对弦支穹顶结构整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[J]. 建筑结构学报,2007,28(6):76-82.(LIU Xuechun, ZHANG Ailin, GE Jiaqi, et al.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construction deviation random distribution on the integral stability of suspend-dome[J].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, 2007, 28(6): 76-82.(in Chinese))
5 其他要求和注意事项
1)作者可登陆本刊网站,通过作者中心的投稿系统在线投稿,不接收其他方式投稿。投稿一周,作者若未收到稿件编号回复,请及时联系编辑部。收到作者投稿后,编辑部将及时进行审查,主要审查内容包括是否符合本刊主题,基本写作是否达到本刊要求等,如不符合即行退稿,如符合则进入审稿阶段,在此期间要求作者承诺不得将该稿投至其他刊物。
2)署名者应为稿件执笔人或稿件内容主要责任者。文后附全部作者出生年份、姓名、学历、学位、工作单位、职务或职称、主要从事技术工作领域、重要学术成就,并附详细联系地址、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,以便编辑部与作者联系。
3)首页脚注附基金项目(原则上不多于4个)及编号,第一作者姓名、出生年份、性别、学历、职称、主要研究方向、电子邮箱,还可以并列通信作者(通信作者应是论文的主创人员),格式内容同第一作者。
4)论文中所附图及表格应排至正文中,所有图名、表名均为中、英文对照。被录用的论文将通过邮件通知通信作者。所刊登的论文,编辑部将按篇幅收取出版费。非录用稿件一般在来稿后6个月内发出退稿函,6个月后仍未审理完毕的,作者可与编辑部联系,协商解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