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矿产资源论文中,结果分析是对研究成果的升华,它能揭示结果背后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。
对于矿产资源勘探结果的分析,要从地质成因角度深入探讨。例如,如果在某地区发现了金属矿异常,要分析是何种地质过程导致了这种异常。是岩浆活动带来了成矿物质,还是地层中的热液活动促使金属元素富集?结合区域地质背景,如地层分布、构造运动历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。通过研究发现,约 70% 的矿产异常与深部岩浆活动和热液循环有关。
在分析矿产资源质量数据时,要考虑其对开采和加工的影响。比如,矿石的品位决定了开采的经济价值。如果矿石品位较低,要分析是成矿过程中物质来源不足还是后期地质作用的影响。同时,矿石的杂质成分也影响加工工艺。如某些铁矿石中含硫、磷等杂质较高,会增加炼铁成本,要从成矿环境和地质演化角度分析杂质来源,并探讨降低杂质含量的方法。
结果分析还要考虑空间分布特征。如果矿产资源在某一区域呈带状分布,要分析这种分布与地质构造带的关系。是构造带为成矿物质的运移提供了通道,还是构造活动导致了局部成矿环境的改变?通过对空间分布的分析,可以预测周边未勘探区域的矿产潜力。例如,在某金矿带周边,根据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,可以推测相似构造区域可能存在金矿体,为进一步勘探提供方向。
对比前人研究结果是深度分析的重要手段。如果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前人不同,要仔细分析原因。是勘探方法的改进导致了新的发现,还是研究区域存在特殊的地质条件?例如,在研究某地区铜矿时,发现其成矿深度与以往研究不同,可能是因为采用了更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,能够更准确地确定矿体位置,也可能是该地区存在独特的地质构造使成矿过程发生变化。
此外,结果分析要结合实际应用。对于矿产资源开发而言,研究结果如何指导开采方案的制定、环境评价等工作。例如,根据矿体的埋藏深度、形态和品位变化,优化开采顺序和方法,同时考虑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,使结果分析更具实践意义。